一座座流動的舞臺,如天上神殿,乘著夜色凌空而來。日前,當“曲溝太閣”為迎接文化遺產(chǎn)日到鄭州市演出時,衣袂飄飛的閣臺看花了人們的眼。
“曲溝太閣”已有2000多年歷史。
相傳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孔子周游列國途經(jīng)今河南安陽的曲溝一帶?鬃优R行時,村民們把能歌善舞的孩童抬到高桌上,邊行邊唱,以便遠去的孔子回首時能看到高桌上的歌舞。因為是抬著演員表演歌舞,故名“抬歌”。經(jīng)過不斷的傳承演變,藝人們將高桌裝飾成亭臺樓閣的樣式,故更名為“抬閣”。又因在高臺上演出,也稱“臺閣”。
“李三娘推磨”抬閣表演讓觀眾笑得合不攏嘴。3米高的彩臺上,一個小演員賣力地推著石磨。一只活公雞扮演的“金雞大仙”神氣十足地立在石磨上,雞冠上竟然還站著一位漂亮的“小仙女”。一旁的工作人員不停地往公雞的飯槽里放食物。圍觀的觀眾上前摸了摸它的翅膀,看它是否是活物,這下可惹惱了“金雞大仙”。它撲棱著翅膀,憤怒地沖不信任它的觀眾尖聲打鳴。
在《真假猴王》的閣臺上,由劉震、劉威扮演的真假猴王正殺得起勁。這對只有6歲的雙胞胎兄弟,長相一模一樣,上了妝之后,連臺下的媽媽都分不清。這對組合自3歲起就開始登臺表演,已有上百場抬閣表演經(jīng)歷。小哥倆踩在由“猴孩兒”舉起的長矛上,手握“金箍棒”,殺得難分勝負。兩雙小腳生生踩在鋒利的槍尖上,引得觀眾驚叫聲不斷。
據(jù)“曲溝太閣”藝術(shù)傳承人張永順介紹,抬閣以“精、奇、絕、妙”著稱,將小演員置于槍尖和劍鋒之上,卻毫發(fā)無傷是其絕妙之筆。
上閣表演者多為兒童。從臺下抬“樁”的壯漢到“樁”上表演的小演員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是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。一場大型的抬閣巡游表演更是“有骨頭有肉”,除了上百架同時上演不同劇目的抬閣,還有高蹺、舞獅、秧歌等表演,最長的隊伍長達3公里。
張永順說,由于年代久遠,“曲溝太閣”最早的發(fā)明者已無從考證。聽老祖先說,抬閣始于春秋時期,鼎盛于明清。現(xiàn)在“曲溝太閣”的足跡已遍布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武漢等全國各大城市,被稱為“華夏一奇”“中華絕藝”。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文化遺產(chǎn)。 |